美林配资 驻德苏军兵力并不占优势,却为何被北约视为强悍劲敌?原因如下_苏联_部队_冷战
众所周知,二战结束后,苏、美、英等战胜国按照既定的战后政治、经济发展政策,而将德国分区占领。二战的战火刚刚熄灭美林配资,苏美冷战的乌云又笼罩而来。1945~1949年,由苏联控制的德国部分,逐渐发展成为东德政权。
冷战时期,德国地处苏美对抗的前线,所以两个超级大国都在此屯驻军队。而驻扎在东德领土上的苏军部队,便是著名的“苏军驻德集群”,或者称“苏军西部集群”。当时,在东西两德数百公里的边境线上,苏美两军针锋相对。但大部分时期,驻德苏军的气势,要稳稳压制驻德美军。
其实,驻德苏军的数量并不算太多,冷战高峰期,这支兵团也只有38万兵力。但就是这30多万兵力,却着实令北约感到压力。为了防范驻德苏军,美国一方面将大批精锐部队部署在西德,另一方面又拼命“武装西德”,增加防御力量。
例如,1959~1980年,西德兵力从24万增加至48万。但这样还不足以消除美国人的顾虑。有人估算,倘若战争爆发,苏联装甲部队自柏林出发,只需8天左右时间,就可以在巴黎竖起镰刀锤子旗了。由此可见驻德苏军带给西方的阴影。那么,美国和北约为何如此忌惮驻德苏军呢?主要有以下原因。
展开剩余74%第一点,驻德苏军大部分经历过苏联卫国战争,是在血与火中锻炼出来的队伍。常言道,兵不在多而在精。驻德苏军中美林配资,有4000名战士荣获苏联奖章,22名卫国战争英雄永载部队名册,可谓精英云集。更何况,苏军不光注重质量,同时也注重数量。
具体到各部队所获荣誉,那么驻德苏军更是无比耀眼。驻德苏军中,仅近卫部队就占半数以上。例如赫赫有名的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、近卫坦克第8集团军,等等。此外,驻德苏军中获得“红旗”、“列宁”、“苏沃洛夫”等勋章的部队也不在少数。
更令美国忧心忡忡的是,驻德苏军的指挥官们,也多是曾在二战中屡立功勋的顶尖统帅。驻德苏军的首任司令员是朱可夫,随后是索科洛夫斯基和崔可夫。后来科涅夫也曾领导过驻德部队。这些著名军事家的指挥,让驻德苏军如虎添翼。
第二点,驻德苏军装备精良、战斗决心极强。冷战中后期,驻德苏军装备约7900辆坦克、2800辆坦克。而同一时期,美军的坦克总数也只有11920辆。也就是说,苏联仅靠驻德部队的装甲力量,就基本同美国达到了均势。这样的实力,着实令人惊叹。
并且,驻德苏军装备的坦克,也多是拥有厚甲重炮的T-72、T-80等主战坦克。90年代以前,西方阵营除了尚未量产的艾布拉姆斯、豹2之外,很少有坦克能够与之正面匹敌。可以想象,倘若苏军钢铁洪流真的发起进攻,那么北约将面临巨大压力。
与此同时,驻德苏军还保持着极高的战斗决心。1988年前,驻德苏军各部基本维持90%以上的满编率,以确保战争时期可以及时调动。同本土苏军相比,驻德苏军的训练也更加严苛。这样一支训练有素、装备精良、积极性高的队伍,足以令西方提防。
第三点,驻德苏军的背后,是苏联强盛的综合国力。早在二战时期,“苏联模式”就展现出了巨大的威力。1941年末,苏联在遭受德国重创的情况下,迅速将国家经济转入战时体制。此后,依靠战时体制,苏联军工生产出不计其数的武器装备,最终帮助苏军打败希特勒德国。
而在冷战时期,苏联的军事工业取得了更加长足的发展,苏联的国家财政预算也明显偏向军队。据统计,在冷战高峰期,苏联每年可生产3000辆坦克、4000~6000辆装甲车,300~500枚洲际导弹。强大的生产能力,为驻德苏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。所以即便战争爆发,驻德苏军也不必过于担心装备损耗。
与此同时,苏联还通过华约武装力量一体化政策,在波兰、东德等国建立了武装力量联合机制。冷战时期,华沙条约各国军队受苏军影响,又普遍积极配合苏军。彼时,驻德苏军和东德人民军互动很多,两军经常开展联合军演、联合军政训练,以加强彼此间的默契。而有了东德、波兰等国军队的协助,驻德苏军的实力自然更加强大。
其实,客观来说,仅从兵力角度来讲,驻德苏军并不比北约联军优越多少。然而,驻德苏军所具备的战斗经验和战斗精神,却是很多北约部队不具备的。更何况,战争比拼的是综合国力,而苏联在冷战时期的强大国力,也让驻德苏军拥有了足够的保障。
参考资料:《苏联军事百科全书》、《列国志·华沙条约组织和经济互助委员会》美林配资
发布于:天津市掌心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